或具锯齿,具腺点,具叶柄。花,或雌蕊不育而成单性花,雌雄异株或雄花,花异株,花簇生于叶腋,或组成腋生或顶生的短小圆锥花序,有时为总状花序,苞片 基部合生,花萼钟状,4裂,花冠白色或淡黄色,有些栽培品种为橘红色。
钟状,圆柱形或坛状,浅裂,深裂或深裂至基部,裂片 花蕾时覆瓦状排列,雄蕊 稀 栽培时有时为 着生于花冠简上部,药隔常延伸成小尖头,子房 2 室,每室具胚珠2 枚,花柱与子房不等长,柱头头状或 2 浅裂,不育雌蕊钻状。
或圆锥状。核果,椭圆形或球形,内果皮坚硬或骨质,具种子 1 枚,胚乳肉质,子叶扁平,胚根向上。木犀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桂花,柊树,红柄木犀和南木犀均为 2n=46,北美木犀 2n=138,齿叶木犀 2n=44。该属染色体基数 x=北美木。
将位于南半球大洋洲新喀里多尼亚的三种木犀属植物建立了一个新组,即 Section Notosmanthus P. S.Green,从此更加明确了木犀属植物的分布不仅限于北半球,而且一直延伸至南半球热带地区,同时将该属原有的四个组增加至五个组,即圆锥花序组 Sect. Leiolea(Spach)P.S. Green,南木犀组Sect. Notosmanthus P. S. Green。
当时Zhang Shijing)也仅记载桂花一种。此后,不断有本属植物被描述。到 1958年,英国植物学家 P. S. Green 发表了木犀属研究的经典著作“A Monographic Revision of Osmanthus in Asia and America",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木犀属植物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将木犀属分为四个组。1963 年和 1998 年。
其他方面的研究在数量分类研究方面,唐东芹(19将桂花品种分类中的定性性状进行量化处理,对南京和杭州地区的 25 个桂花品种进行数量分类研究。通过筛选,选取了 15 个主要分类性状,为以后进行性状观察,记载和取舍等提供了定量依据,同时,利用类平均法系统聚类对桂花品种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探讨。
日本的 K. S. Sisido(19曾对日本和中国的桂花浸膏作过成分研究,瑞士的 E. Kaiser 等(19对桂花净油中的挥发性成分作过分析鉴定工作。我国则自 20 世纪 80 年代进行过类似研究(文光裕,丁凤兰,王华亭等,1983,祝美莉,丁德生,黄祖萱等,1985 ,巫华美等,19,如祝美莉等人鉴定出桂花 3 个不同品种群的头香成分中的 56 个化合物,而且不同品种的香气成分存在着显著差异。在桂花香气的成分分析方面但目前尚未将这方面的资料与桂花品种研究结合起来。目前对香气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香精的化学成分分析上,对其生物合成及遗传修饰涉及甚少。这些问题需要分子遗传学,数量遗传学,植物化学与生物化学等各科的共同协作。